马来西亚特别地位的历史:从独立谈判到政治酬庸与激进派崛起
- Autumn Innovation SB Admin

- Sep 28
- 4 min read
Updated: Sep 29
1956–1957 年,马来亚独立谈判进入最后阶段。无论是伦敦圆桌会议,还是宪法起草委员会(Reid Commission),都把“马来人的特别地位”写入了建国契约。宪法第 153 条明确规定:最高元首必须保障马来人及土著的特别权利,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他族群的合法权益。对于起草人来说,这本应是一种过渡性的安排:在教育、就业、奖学金和土地分配上给予马来人优待,以便扶持当时经济上相对弱势的群体,避免他们在商业与专业领域被华人和印度人继续边缘化。Reid 报告甚至建议,十五年后应该检讨是否仍有必要保留。
独立后,政府确实开始动员国家资源来实现这一目标。通过国有企业(GLCs)、税收再分配和土地计划(如 FELDA),大量资金投入到乡区,尤其是马来农民的生活改善。橡胶与锡矿的出口税、进口关税成为财政支柱,而世界银行在 1950–1960 年代也提供贷款,用于道路、港口、电力和乡区开发。1963 年与 1965 年的经济评估报告都指出:马来亚整体并不贫穷,橡胶与锡带来了可观的收入,但贫困依旧集中在农村马来人,他们的生产力低、教育落后、收入有限。报告提醒政府,应把出口收入与外汇储备更有效地用在乡区发展、教育和土地分配上,否则城乡差距将进一步拉大。换句话说,问题不在于“没钱”,而在于钱花得是否有效。

然而,十多年过去,政策的成效并不显著。政府确实花了钱,但马来农村依旧陷在贫困中,城乡差距没有明显缩小,城市里的华人和部分印度人却继续加快发展。社会上逐渐形成一种印象:国家的钱被花掉了,却没有真正解决问题。
问题不单在于执行效率。独立后的政治体制延续了殖民时期的“精英合作”模式,资源分配往往优先照顾政治盟友。本来要改善农民生活的资金,部分却流入了政党的乡区领袖和地方政客手中。正如经济学者 Jomo K. S. 在 A Question of Class (1986) 中所指出的,许多土地与经济机会的分配,事实上沦为一种“政治酬庸”,而不是有效的扶贫。世界银行在当年的报告里也含蓄地批评:马来亚的资源配置缺乏效率与透明度。
这种政策上的困境,也为激进派的崛起创造了机会。到了 1960年末代,巫统内部的极端马来民族主义者趁虚而入,把经济落后的问题转化为政治口号,到处抹黑东姑,指责他“亲华”“妥协过多”。尤其在民族冲突事件后,他们在大学讲座中不断宣扬东姑“背叛马来人”,导致大批马来大学生对“国父”产生强烈憎恨。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下,Anwar Ibrahim(第10任首相,当时是学生身份)等新一代学生领袖走上政治舞台,并爆发了象征性的激烈行动——焚烧国父东姑阿都拉曼的肖像和国服照片,以示对旧秩序的彻底否定。

最终,国家的发展模式越来越倾向于“政治需要”,而不是“经济逻辑”。资金花下去,政治盟友获益,乡区社会有了短暂安抚,但贫困的根源并没有被真正触动。经济的挫折加上政治的撕裂,共同把马来西亚带向了 1969 年民族冲突事件的临界点,并为 1971 年新经济政策(NEP)的出台埋下伏笔。困的根源并没有被真正触动。历史留给人们的印象,就是政府把钱花了,却没有解决问题。 历史告诉我们,“特别地位”原本是为了弥补经济差距的过渡性措施,却在执行过程中逐渐变成政治的工具。世界银行早在 1960 年代就提醒马来西亚:国家并不缺乏资源,问题在于如何有效配置。但由于政治酬庸与效率低下,资源未能真正触及贫困的根源。更严重的是,当经济问题被包装成族群问题时,社会矛盾就被固化下来。东姑被抹黑、学生运动激进化,这些都是一个警示:如果政治不断利用族群来制造分裂,那么历史的错误会一再重演。
今天我们重新回顾这段历史,并不是沉溺过去,而是提醒自己:只有在“公民身份”之上建立公平的制度,才可能真正解决贫困与族群矛盾。否则,国家会继续在“政治需要”与“经济逻辑”之间拉扯,陷入循环。这是历史的教训,也是给未来的一面镜子。
权威信息来源:
宪法与“特别地位”
Federation of Malaya Constitutional Commission Report (Reid Report), 1957 👉 原始档案,建议特别地位为过渡性安排,并在 15 年后检讨。
Joseph M. Fernando (2002). The Making of the Malayan Constitution. Kuala Lumpur: MBRAS. 👉 权威学术著作,详细说明第 153 条是如何谈判形成的。
世界银行的经济评估
World Bank (1963).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Malaya. Washington D.C.: World Bank.
World Bank (1965). Report on the Economic Position and Prospects of Malaysia. Washington D.C.: World Bank. 👉 两份报告直接指出马来亚并不缺资金,但贫困集中在马来农村,需要更有效的资源配置。
经济与政治酬庸
Jomo K. S. (1986). A Question of Class: Capital, the State, and Uneven Development in Malaya. New York: Monthly Review Press. 👉 经典著作,提出“资源分配沦为政治酬庸”,不是纯粹扶贫。
Roff, W. R. (1967). The Origins of Malay Nationalism. Yale University Press. 👉 说明马来精英与殖民者、政党之间的合作模式,如何塑造了独立后的政治结构。
巫统分裂与激进派崛起
Andaya, Barbara & Andaya, Leonard (2001). A History of Malaysia. Palgrave. 👉 权威通史,解释巫统内温和派(东姑)与激进派(敦拉萨、马哈迪)的分歧。
Harper, T. N. (1999). The End of Empire and the Making of Malaya.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. 👉 强调精英妥协和政治分配模式如何导致社会矛盾。
Mahathir Mohamad (1970). The Malay Dilemma. Singapore: Times Books. 👉 马哈迪本人写的书,公开批评东姑“亲华”,主张强化马来人特权。
学生运动与安华
Weiss, Meredith L. (2014). Political Mobilization in Malaysia: The Socio-cultural and Religious Bases. Routledge. 👉 学术研究,分析 1970s 学生运动(ABIM、安华)如何在校园动员,部分以批评东姑为起点。
Funston, John (1980). "The Origins of Parti Islam SeMalaysia."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, 11(1), 1–23. 👉 讨论马来学生激进化与伊斯兰化运动的崛起。



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