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外语”背后的潜台词:谁才是“外人”?
- Cindy Foong

- Oct 17
- 2 min read
马来西亚首相安华在国会中表示——“无需设立外语告示牌,因为游客来马并非为了看外语。”
表面上这是一句普通的政策言论,但在语义与政治语境下,这句话暗藏深意。
当首相安华把其他民族的母语称为“外语”的时候,他是否已经忽视了《联邦宪法》第152条?宪法明确说明:
马来语是官方语言;
但同时保障各族学习与使用母语的自由。
这意味着:中文、淡米尔语、伊班语、卡达山语……
这些都不是“外语”,而是马来西亚多元文化的一部分。

当国家领袖把本土语言称为“外语”,其实在潜意识里,把其他民族定位成“外来人”。
这样的说法,不仅违背宪法精神,也撕裂了社会团结与文化尊重的根基。
这不是语言的问题,而是意识的问题。
当一个领袖把中文、淡米尔语称为“外语”,其实已经在潜意识里把非马来语言视为‘外来文化’。
但事实是,这些语言早已是马来西亚社会的组成部分。它们不是外来的,而是这片土地共同成长的文化根系。
语言不是外来物,而是文化的根
在国际场合,领导人以“多元种族、多语言”自豪;
在国内政策,却逐步收窄语言与文化空间。 这样的双面叙事,让“多元”沦为外交用词,而非国家精神。
对外说“多元文化”,对内却在“单一化”
“外语”与“国语”的对立,不只是语言问题,而是谁拥有定义权、谁被边缘化的问题。
一个政府若真相信团结,就应尊重所有语言并行、而不是以“主流”名义抹去其他声音。
语言政策的背后,是权力结构的表达
多语言国家如瑞士、新加坡,都懂得语言共存的力量。只有缺乏文化自信的政府,才会害怕其他语言的存在。
真正的国族信心,不怕多语言,而怕失去包容
当“外语”被用来描述你祖辈的语言,那其实不只是词汇选择的问题,而是一种隐性的政治宣示:“你不属于这里。”
但事实是——这片土地,从来就是我们共同的家。
安华首相作为国家领导人,理应以更包容、更理性的姿态,尊重宪法精神与多元民族文化的存在。最后我们恳请首相学会尊重——
尊重这片土地上所有公民、所有语言、所有文化。



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