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从 Lynas 到 Microsoft:我们真在“发展”,还是在“帮别人处理副作用”?

Updated: Oct 17

当发达国家拒绝建的工厂与数据中心都一一落户马来西亚,我们究竟该欢呼,还是该反思?

微软宣布在柔佛设立第二个数据中心,被命名为“东南亚 3 号”。媒体与政客纷纷高喊“外资进驻”、“数字经济崛起”,但我们是否问过自己:为什么 Microsoft 不在自己国家建?


我们被“发展”的幻觉包围


表面上,这是一场数字经济的盛宴。但实际上,这些巨头之所以选择东南亚,有三个不容忽视的原因:

  • 电便宜、水够用、监管宽松

  • 政府不会问太多问题

  • 人民不会反对太大声

这些“优势”,正是我们被看作“理想落脚地”的真正理由。换句话说——因为我们代价低。


环境与资源的隐性成本


在柔佛新山建设的数据中心,看似带来投资,却隐藏着巨大的能源与生态负担:

  • 一座中型数据中心每年平均消耗 10万户家庭的电量;

  • 同时,每天需要上百万公升的冷却水;

  • 若使用火电供电,等于大幅增加碳排放与能源压力。

对发达国来说,这些问题将引发舆论与环保抗议;但对发展中国家来说,却被包装成“投资机会”。

这正是“发展幻觉”的本质:

我们承受他们不想面对的副作用,却以为自己获得了成长。

从 Lynas 到 Microsoft:历史重演


十多年前,澳洲拒建的 Lynas 稀土厂被转移到关丹。原因?相同——“监管宽松、人民温顺、环境要求低”。

如今,微软的数据中心、亚马逊的云端基地,只是换了科技外衣的同一逻辑:

高风险产业外包给“成本更低”的国家。

我们在“环境代价”中换取 GDP 增长,但真正掌握技术、专利与主权的,从来不是我们。

这不是发展,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殖民:数码殖民(Digital Colonialism)。


经济结构依赖的陷阱


政府往往以“投资额”衡量成功——然而,数据中心或稀土厂的就业创造率极低。

  • 数据中心平均只创造每兆瓦 1~2 个长期职位;

  • 稀土提炼工厂同样自动化程度极高,主要工作在外包清洁与安保;

  • 大部分利润与技术回流母国,而不是留在本地经济。

我们得到的是短期 GDP 数字,失去的却是长期技术自主权与环境主权。

这是一种隐性的依赖模式——当经济增长靠“被别人利用”,国家主权就被一步步稀释。


微软宣布在马来西亚柔佛设立东南亚第三区数据中心
微软宣布在马来西亚柔佛设立东南亚第三区数据中心

投资≠发展


从电子废料、化工厂到稀土提炼,发达国一直在外包他们不想承担的风险。如今,他们外包的,是数据污染与能源成本。

我们再一次掉入“发展”的幻觉:以为能靠“引进外资”进入未来,却没有发现自己只是全球科技体系底层的操作工。


我们必须学会区分:

  • “投资” ≠ “发展”  外资的到来不代表国家变强,若技术与利润都流出,我们只是被利用的节点。

  • “技术转移” ≠ “技术依附”  真正的技术转移,是培养本地研发与创造能力;而非永远依赖外企的系统与授权。

  • “外资进来” ≠ “国家进步”  如果政策只让少数集团得利、环境承受代价、人民薪资不变,那不是进步,而是掠夺。

否则,马来西亚将永远只是发达国家的:

  • 工业废料区 替他们处理化学、金属与稀土的副作用。

  • 伺服机仓库 —— 替他们储存数据、消耗能源、付出资源。

最后赚钱的不是我们,承担代价的却是我们。

 
 
 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