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2026财政预算案|“全民关怀”还是“身份优先”?

2026财政预算案,政府口口声声宣称 “Madani Budget” 是一份体现全民关怀、公平与包容的财政蓝图。然而,当我们翻开财政预算案的实际细项,却发现这份预算案的本质并非“全民共享”,而是“身份导向”的歧视预算案。


根据财政预算案公开数据:

  • 土著相关发展基金(包括 MARA、担保贷款、企业扶持)合计超过 RM184 亿;

  • 非土著(包括华印族群)的直接拨款,仅 RM9000 万。

两者之间的差距高达 204 倍。 问题不是“谁拿得多”,而是国家是否仍以“种族身份”来决定机会?

数据不会说谎:差距高达 204 倍
显示马来西亚 2026 年财政预算案的拨款对比图。图中列出土著获得企业拨款 24 亿、企业担保 100 亿、MARA 60 亿,总额 184 亿;非土著仅获拨款 9000 万令吉,显示预算分配严重不平衡。
显示马来西亚 2026 年财政预算案的拨款对比图。图中列出土著获得企业拨款 24 亿、企业担保 100 亿、MARA 60 亿,总额 184 亿;非土著仅获拨款 9000 万令吉,显示预算分配严重不平衡。

许多人不知道,非土著学生(尤其是华印族群)在进入政府大学时,早已处于极度不平等的起点。根据高教部历年公开数据:

  • 政府大学录取率中,土著学生占逾 70% 至 80%;

  • 非土著学生即便成绩优异,往往被拒之门外,只能被迫进入学费更高的私立大学。

但事情并未止于此。最新 PTPTN 政策规定:“仅政府大学一等荣誉毕业生可获豁免还贷。”

这意味着非土著学生因制度性录取限制被逼读私大,却在政策层面再度被排除于豁免资格之外。这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性循环: “进不了公大 → 被迫读私大 → 学费更高 → 贷款更多 → 却无豁免资格。”

最终结果非土著学生背上更沉重的债务,而昌明政府却依然高喊“公平政策”的口号。

双重歧视:制度与政策的叠加效应

中国报报导截图,标题写着“仅政府大学一等荣誉生可豁免还款,PTPTN:私立大学生不再受惠。” 画面显示一名学生在 PTPTN 办公室咨询贷款事宜。
中国报报导截图,标题写着“仅政府大学一等荣誉生可豁免还款,PTPTN:私立大学生不再受惠。” 画面显示一名学生在 PTPTN 办公室咨询贷款事宜。

根据《马来西亚联邦宪法》第153条:

最高元首须保障马来人及沙巴、砂拉越原住民的特别地位,同时也必须保障其他族群的合法利益(legitimate interests of other communities)。

这意味着,国家在制定政策与分配资源时,必须在“特别地位”与“全民平等”之间维持平衡与公正。然而,当预算案呈现出明显的种族倾斜:

  • 华小拨款为零

  • 新建华校无预算

  • 非土著发展基金被压缩至象征性数字

这是否已违背宪法第153条的精神? 如果“特别地位”被无限放大,而“合法利益”被系统性忽视,宪法就被选择性地使用,“平等公民”的理念也随之空洞化。

宪法精神的扭曲与失衡

当一个政府以“Madani”(文明、公平、包容)为口号时,是否真正以理性、公平与比例原则分配国家资源?

预算案最低也应:

  1. 按人口比例分配教育与发展资源;

  2. 以需求导向(needs-based)而非身份导向(race-based)分配拨款;

  3. 保障所有族群教育机构的合理发展经费;

  4. 对各类基金设立透明监督机制与绩效评估。


否则,“全民预算”终将沦为“选民预算”;“Madani”不过是政治修辞的包装。 回顾马来西亚建国时的独立契约(Merdeka Compact),这份国家最初的承诺是: 各族平等、公民共享、以宪法为共同契约的社会。然而,半个多世纪过去,政策却仍在以 新经济政策(NEP) 的逻辑延伸下运作。从“扶助弱势”变成了制度固化的特权结构。


马来西亚,究竟何时才要真正履行独立契约的精神——而不是继续活在 NEP 延伸下的政治依赖?

只有当国家敢于回到宪法与独立契约的原点,才能让“公平”不再是口号,而是现实。当我们问“谁获益?”的同时,也要问:“谁被忽视?”真正的国家进步,不在于谁拿得多,而在于政策是否能让所有公民一起前进。一个成熟的国家,不怕多元竞争,怕的是——连公平的定义都被垄断。

 
 
 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