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STPM 与 Matrikulasi 的不平等,不只是分数问题

在马来西亚,教育本该是最公平的竞争起点,但现实却恰恰相反。近期,政府在2026年的财政预算案中宣布五所大学将增加 1500 个学额,让更多 STPM 优秀生获得入学机会。表面上,这似乎是向公平迈进的一步,但事实上——这只是冰山一角。


“STPM 是国际承认、学术水平相当于英国 A-Level 的课程,但在自己的国家,却被政策歧视。这不是能力问题,而是制度问题。” 这次的政策松动,并不是政府突然开恩,而是华社多年来持续发声、理性争取的成果。这说明,只要敢集体发言、敢于争取,公平就不再只是口号,而能成为现实的起点。


经华社哗然,这次的“1500 个学额”成为了全民热议的焦点。
马来西亚大学录取制度中的种族差异与公平争议

STPM 的国际地位:被世界承认,却在本国被边缘化


STPM(Sijil Tinggi Persekolahan Malaysia)等同于英国 A-Level(Advanced Level),是由 剑桥大学地方考试委员会(Cambridge Assessment) 监督与评估标准对齐的课程。

  • 世界各地的大学,包括英国、澳洲、美国、加拿大、新加坡等,都承认 STPM 成绩作为大学入学资格;

  • 在澳洲大学体系中,STPM 成绩可转换为 ATAR(Australian Tertiary Admission Rank);

  • 在英国 UCAS 系统中,STPM 成绩可直接申请大学本科。

这意味着,STPM 是一个国际认同的学术体系,代表的是公平竞争与全球水准。然而,在自己的国家,STPM 学生却往往被忽视与排挤。


Matrikulasi:政治制度下的“特权教育”


与 STPM 不同,Matrikulasi(大学预科) 是一套以政策为导向、带有族群配额制度的内部课程。它的主要目的,并非提升整体教育水平,而是确保土著学生的高等教育入学比例。

STPM 属于“能力体系”,而 Matrikulasi 属于“身份体系”。前者考验学术与思辨能力;后者保障族群与政治结构。

结果是:

“一个国际承认的资格,被政治取代;一个以族群优先的体系,却成了通往大学的捷径。”

STPM 与 Matrikulasi 的不平等:大学录取制度、种族配额


这场 STPM 与 Matrikulasi 的不平等,不止是教育问题,而是马来西亚政治文化长期存在的结构性偏差。当制度以“身份”取代“实力”,当政策以“特权”取代“公平”,教育就失去了作为国家进步引擎的意义。这也是为什么,STPM 学生被迫成为“最努力的一群”,却也是最容易被制度淘汰的一群。


马来西亚大学录取制度中的种族差异与公平争议
马来西亚大学录取制度中的种族差异与公平争议

华社的批判性思维:我们不是要求特权,而是要求公平


在这场长期的制度失衡中,华社与非土著社会往往选择沉默——因为害怕被骂“种族主义”,害怕争取公平会被曲解为“反马来”。

但别忘了,我们是公民,不是外劳。我们缴税、教育下一代、撑起经济体系,要求公平,不是挑衅,而是宪法赋予的权利。


教育不平等背后的政治逻辑:1956 的平等契约 vs 1971 的特权制度


华社必须清醒地认识:我们要求的民主与公平,不是新的特权,而是回归 1956 年《独立契约》 的原始精神——“人人平等、共享国家命运”。

相反,1971 年《国家经济政策》(NEP) 以“社会重组”为名,却在现实中延伸出族群歧视与资源倾斜。

1956 的契约象征平等与合作,1971 的政策却把“团结”改写成“分配不公”,把“民主平等”变成“制度特权”。


回归1956年的独立契约精神


我们从 1969 年走到今天,早已习惯妥协,也害怕重提。但每一次沉默,只会让不公更深、制度更固化。如果今天我们还不敢发声,明天的孩子连发声的资格都没有。我不是任何政党的成员,但我是一个马来西亚公民。我要求的不是特权,而是公平。我相信的不是分裂,而是真正的团结。

 
 
 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